|
当前散文诗研究亟需关注的问题作者:箫 风
新世纪以来中国散文诗创作空前活跃,不仅作者队伍不断壮大,创作质量明显提升,而且理论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,但理论研究滞后创作实践的问题依然突出,尤其是对散文诗的文体特质、审美追求、发展走向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将会影响和制约散文诗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。我感到,当前尤其要关注“四性”: 一是坚守独立性。首先要坚持以诗为本,牢牢守住散文诗的诗性特质,更加自觉地把散文诗当作“诗”来追求,真正划清与抒情散文的文体界限;其次应不失散文之美,尤其是散文行云流水般的自由美,把散文诗与分行新诗区别开来,让散文诗真正成为“散文诗”,改变当前散文诗创作“亦诗亦文”的状况。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加入散文诗创作队伍,应注意防止散文诗过于“诗化”的现象。有诗意的美文不一定是散文诗,分行新诗连起来排列也不是散文诗。因为一旦丧失了独立性,无论被散文“化”了,还是被诗“化”了,散文诗都会失去它存在的价值,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,也是一些散文诗前辈担忧的。 二是突出现代性。散文诗本来就是一个现代性的文学新品种,无论是中国散文诗,还是外国散文诗,其传统的精髓都是现代性,失去现代性就会丢失散文诗的“魂”。对人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,是现代主义的哲学基础。强化散文诗的现代性,不仅要注重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精湛的艺术手法,更重要的是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,更加关注社会现实,更加关注民生疾苦,真正表达出诗人悲天悯人的现代感悟,表现出生命的大悲苦、大感动、大情怀和大担当。散文诗人要敢于对邪恶“说不”,勇于为弱者“喊疼”,努力在深度反映现实生活上取得更大突破。耿林莽、周庆荣的散文诗,在这方面堪称典范。 三是彰显民族性。谢冕先生把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,称之为“中国新诗的百年之痛”。其实散文诗也一样,为解决好散文诗这个舶来品“落地生根”的问题,几代散文诗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懈的追求,但是这个问题至今并没有解决好。有的人盲目追崇西方现代诗歌,对中国诗歌传统包括《野草》传统不屑一顾,作品缺乏鲜明的“中国特色”,就像梁实秋先生早就讲过的那样:“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。”鲁迅先生早就讲过:“只有民族的,才是世界的。”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,散文诗要实现“突破”和“超越”,必须在继承传统、融合中西上下功夫,决不能“食洋不化”,要注重传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,特别是《野草》开创的中国散文诗传统,保持汉语诗歌艺术的一脉相承。只有这样,中国散文诗才能创作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沟通世界的优秀作品来,才能进一步彰显当代散文诗的中国气派。 四是注重多样性。当前,散文诗创作最大的问题,就是相似性太大,差异性太少,一些作者不仅重复别人,而且重复自己,这个现象比较严重。“我们”散文诗群的一个重要贡献,就是大力倡导“大诗歌”理念,积极探索“中国散文诗发展的无限可能性”。我感到,追求散文诗的多样性,首先要更新散文诗观念,就是要摒弃狭隘的文体观,走出“人云亦云”的题材束缚,摆脱“千人一面”的简单复制,在形成作品题材、艺术手法、风格流派的多样性上下功夫。尤其是散文诗流派需要大力倡导,流派既是一种文体多样性的具体体现,也是一种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。现代诗歌的流派很多,可以说是异彩纷呈,但散文诗的流派还没有真正形成,这应当引起我们散文诗人尤其是散文诗研究者的高度关注。
|